[筆記]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由內而外從心開始 (Inside Out)

簡介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處理這些難題,我們想要的是根本解,而非治標不治本的症狀解。 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思惟判斷及採取的行動。 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則受到價值觀、生活經驗所影響。 我們是透過一個濾鏡來看這個世界,所觀所想,皆非常主觀,卻又認為自己是客觀的。 這正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作者 Stephen R. Covey 從問題的根源著手,提出 7 個能夠幫助我們大幅提升「有效性」的習慣。從個人性的習慣,到人際性的習慣,可從本質改善處理人、事的方法,圓滿生活及工作。 重點除了理解這些重要的習慣之外,更在於實際養成這些習慣。

認知 → 所見 → 行為

我們的認知 (看事情的角度、理解事情的能力) 影響了我們所看到的。 (How perceptions are formed? How perceptions govern the way we see?) 我們所看到的影響了我們的行為。 (How the way we see governs how we behave?) 我們的行為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而我們的認知受到了背景知識、假設、偏見的影響。 因此我們必須好好地檢視我們的認知。 (We must look at the lens through which we see the world.) 如果想要改變目前的情況,我們必須先改變我們自己;要有效地改變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先改變我們的認知 (perceptions)。

思維模式造成的重大影響 (The Power Of A Paradigm)

思維模式: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Paradigm: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當我們看著這個世界時,我們並非認知到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而是以我們被制約的方式去認知到我們自己所認為的世界。 We see the world, not as it is, but as we are conditioned to see it. 我們假設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或者應該是如何的。 而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基於這些假設而產生。 We assume that the way we see things is the way they really are (realities) or the way they should be (values). And ou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grow out of these assumptions. 書中附上了一張圖,不同的人,看到同樣的這一張圖,有的人看到年輕的女子,有的人看到年老的巫婆。 兩個人持不同觀點時,其實可能兩個人都是對的。但如果只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試著瞭解別人的觀點,就無法從更完整的角度瞭解事物的全貌。 如果認為自己或他人的態度或行為不夠好,單純地修正態度或行為只能治標,治本之道在於檢視思維模式,因為思維模式本身才是根源,它影響了態度和行為。 當我們更瞭解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夠開始檢視、觀察它的影響,和現實情況的關聯。理解到認知造成的影響,我們才能夠更客觀、從更完整的角度看待事情。 同一個人,觀點改變的例子。 作者 Covey 有一次在電車上看到一個年輕的爸爸帶著兩個小孩,小孩在電車上奔跑﹑吵鬧,年輕的爸爸卻置之不理。 Covey 認為這個爸爸沒有盡到管教子女的責任,於是請他做些事情來管好小孩。 那個爸爸回答: 2 個小時前,我太太在醫院過世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Covey 瞬間經歷了思維模式的轉變,從原本責怪的心態,轉變為同理的心態,而去安慰他﹑幫助他。 不同的人抱持不同觀點的例子。 What We See vs. What Kids See

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The Principle-Centered Paradigm)

有些原則決定了人們的有效性,這些原則可視為人類層面的自然定律。 這些原則包括:公平、正直、誠實、尊重、服務、品格、卓越、潛力、成長、耐心、培育、鼓勵。 當我們有了正確的原則,我們就有了真實 ── 以事物真實的樣貌來認知事物。 我們的思維模式越是和這些原則相符,這些思維模式就會越精準和越有效用。 舉例來說,「理解自己和對方是不同的」是很有效的思維模式。 我們基本的假設傾向是假設對方和我們以同樣的方式思考,但這不是實際情況 (因為每個人的學習過程,成長過程,吸收到的知識、資訊,推理方式,從小到大累積下來,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每個人有其獨特的阿賴耶識),也因此會導致,當對方表達出來的意見不合我們的預期,很容易引起衝突,我們會想說,不會吧,他怎麼會這樣想,懷疑對方是不是故意裝傻,或故意唱反調等等的;如果我們持續練習,把基本的假設調整成為「自己和對方是不同的」,如此才符合實際情況,也比較容易心平氣和地面對對方和自己意見不同的情況,冷靜地思考,也才能夠冷靜地加以處理,促成有效的溝通,獲致最佳的結果。 很有效的思維模式包括:「無常」 (事物並非恆常不變) ﹑「因緣觀」(因為滿足了某些條件,因此事物會生起;若條件不復存在,事物會消逝)、成長型思維。

成長和改變的原則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Change)

成長和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每個步驟都很重要,每個步驟都需要時間。 不能跳過任何一個步驟。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的七個習慣,也是有次第的,先打好前面的基礎,後面再去做會更有效。 承認自己不知道,往往是學習的第一步。 禪門公案:杯子滿了,水就倒不進去。 當自己為什麼都知道,就是停止成長的開始。 費曼:『有些人說:「你怎麼能夠活著而無知?」我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我從來都活著,也從來都很無知。那容易得很。我想知道的是「你如何能什麼都知道?」』。 「傾聽」需要耐心、開放的心胸 (才不會因為自己的主觀想法及偏見,誤解了對方的意思)、以及真誠地想要瞭解對方 (如此才有足夠的動機)──這是一個需要高度發展的人格特質。

我們看問題的方式,正是問題所在 (The Way We See The Problem Is The Problem)

我們看問題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認為問題是出在別人或外在事物,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個問題了,因為這麼想無濟於事,是讓自己處於被動﹑被影響的狀態。要思考的是自己能做什麼來讓事情變好,如此才有著力點,才能夠推動事情朝往好的方向前進。 你是否可以看出你的思維模式如何根本地影響你看待問題的方式,以及你設法解決問題的方式?

新的思維水平 (A New Level Of Thinking)

對於重要的問題,需要跳到比問題本身更高的層次,才能夠有效地加以解決。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we were at when we created them. -- Albert Einstein Inside-out 指的是從自己最內在的部分開始──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人格、我們的動機。.

認知的模型以及校正思維模式的方法

問題: 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客觀的﹑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自己才是對的。 問題: 我們沒有覺察到,認知的正確性本身,是一個必須關注的根源議題。 校正思維模式的方法: 1. 瞭解認知的原理及各種認知偏誤, 並設法修正 (心理學, 腦神經科學) 2. 瞭解各種有效的思維模式 (例如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Growth Mindset) 3. 盡量以慢想取代快思 (mindfulness)

參考資料

[書籍] 與成功有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作者: 史蒂芬.柯維 [書籍]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by Stephen R. Covey, 初版日期:1989 [閱讀筆記]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學習筆記] 認知 (Per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