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就有「我」,為什麼佛法講「無我」?

### 一般認知的「我」

當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開始成長發育,這個獨一無二的生物體,可以被識別,給予名字,但在成長發育的早期,通常還沒有自我意識。

當生物體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會逐漸形成有「我」的概念。

「我」有形體,「我」可以思考,「我」可以談話,「我」可以做出各種行動。

本文把生物現象的「我」,定義為「生物我」。

### 最早的「我」的定義

自從有文字的紀錄以來,「我」,最原始的定義,出自於《奧義書》,認為有一個最高的存在,主宰一切,稱之為「梵」。而人類個體靈魂,來自於「梵」,稱之為「梵我」或「神我」。[5][10]

### 佛陀時代印度思想中的「我」

在佛陀的時代,把具有「常、一、主、宰」性質的存在體,稱之為「我」。[1][2][3][9]

「常」是指「永恆不變」。

「一」是指「獨立性」。

「主」是指「自主性」。

「宰」是指「有支配能力」。

認為「我」是一個永恆不變、獨立、自主、有支配能力的靈魂。

### 佛法講的「無我」

佛法不否認有輪迴的現象,輪迴的主體稱為「人我」[5],但不認為有永恆不變、獨立、自主、有支配能力的存在體。

佛陀透過觀察及實證,發現我們所認為的「我」(由五蘊所組成),是隨著因緣而不斷生滅變化的,並沒有「永恆不變、獨立、自主、有支配能力」的實體,因此講「無我」。

### 「無我」並非「斷滅」

佛法講「無我」,並不是指死後就不存在。

認為「死後就不存在」的觀點稱為「斷滅」論,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是屬於邪見。

佛法認為死後會隨著業力的作用而在六道之中不斷地輪迴。

### 「生死輪迴」的原因

眾生因為有我執 (執著有「我」),因而不斷在六道之內輪迴。[4]

### 達到「涅槃」的方法

當眾生透過禪修的觀察,體證「無我」,則能夠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

### 結合佛法及現代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我」與「無我」

「生物我」死後就不存在。

麻醉時,「生物我」的意識消失[6]。死亡時,「生物我」的意識也會消失。

因此「生物我」是「無我」,這很容易理解。

但我們的意識是否僅是單純「生物我」的作用,目前在科學上仍是個謎。

舉例來說,眼睛看到的色彩,從物理上及生理上的角度,過程中光子打到物體反射後接觸到視網膜,產生電訊號,從視神經傳到大腦皮質,但目前科學並無法說明,視覺的發生,是怎麼回事。[11]

沒有大腦,或大腦失去作用,必然沒有視覺。

但會不會當只有「生物我」的大腦,也無法產生視覺,必須要搭配「人我」,才能覺知到視覺。

如果認為只有「生物我」,相當於「斷滅論」。因為這是認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因此比較合理的模型是,「生物我」搭配「人我」,才能夠發生我們經驗到的世界。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目前還無法說明「人我」是什麼樣的存在。

而從佛法的角度,我們執著的,是「人我」。

因為不知不覺地執著於「人我」,我們在六道之中,不斷輪迴。

藉由奢摩他 (止禪,例如慈心) 及毗婆奢那 (觀禪,例如四念處) 的修行,照見「人我」是空,則能夠破除「我見」,斷盡煩惱,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8]。

### Acknowledgement

感謝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David Chiou, Heaven, Ming-Hong Bai, Russ 的建議與反饋。

### 參考資料

[1] 《成唯識論義蘊》卷2:「以無常、一、主、宰之義不可名我。」

[2] 論靈魂觀與無我觀

[3] 無我無常

[4] 維基百科: 我執

[5] 維基百科: 我 (佛教)

[6] TED Talk: 意識之探究

[7] 雜阿含第 273 經:「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8] 雜阿含第 1 經:「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9] 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 編著

[10] 維基百科: 奧義書

[11] MIT 9.11 The Human Brain, Nancy Kanw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