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前同事問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怎麼樣才能做高價值的工作?
我想,更根本的問題,在於思考如何找出高價值的工作。
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思考。
1. 產業: 如何找出高價值的產業
從產業的獲利能力可判斷目前哪些產業帶來比較高的價值。
以美國的產業為例,下表分別是前 15 名毛利率最高及淨利率最高的產業 (資料來源: 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產業的獲利能力取決於下列因素:
▪ 產品對於消費者的價值。當「消費者願意為產品支付的價格」(price) 高於「公司生產產品的成本」(cost),公司便創造了「價值」(value = price - cost)。
▪ 競爭強度。當競爭激烈,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最高願意支付的價格 - 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 較高,而生產者剩餘 (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 - 公司生產產品的成本) 較低。
▪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例如產品品質的重要性愈高,買方對價格愈不敏感;產品差異化的程度愈低,買方愈容易根據價格決定轉換不同的產品,因此買方對價格愈敏感。
▪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例如提供複雜、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的供應商,議價能力較高。
從技術的角度,可以思考,隨著技術的演進 (例如半導體製程的持續演進使得 CPU、GPU 性能、相機畫素、記憶體容量、螢幕解析度,以等比級數提高;通訊技術的持續演進,使得網路 throughput 持續增加),或新技術的崛起 (例如 Internet、Cloud Computing、Deep Learning、Virtual Reality、Augmented Reality、基因定序),有機會為哪些產業帶來破壞式創新。
從時間軸的角度,可以思考,一個目前獲利良好的產業,能夠維持多久?例如消費性電子產品,通常一個產品類別,獲利較高的周期大約是 8-10 年 (例如 PC、DVD、功能型手機)。
進一步的探討,可參考:產業分析。
2. 公司: 在一個產業中,如何找出高價值的公司
從公司的獲利能力可判斷在一個產業中目前哪些公司帶來比較高的價值。
分析的結構和產業分析相同,而改以公司為單位來探討。
可從價值鏈的角度,來探討整個產業從最上游一路到最下游包含了哪些公司,這些公司的競爭強度 (寡占或完全競爭)、競爭能力及獲利能力為何。
也可以分析一個產業中,各個公司的人均產值,來判斷在各家公司的運作模式下,每個人能夠帶來的價值高低。
3. 部門: 在一家公司內,如何找出高價值的部門
分析的方式和產業分析相同,而改以部門為單位來探討。
各部門的產出為顧客帶來的價值高低為何? (顧客的痛點是什麼? 能夠解決多少程度的痛點? 這些產出會讓顧客感到愉悅嗎? 為顧客帶來多少效益?)
各部門從事的工作難度高嗎? 會做這些事情的人多嗎? (難度高,會做的人較少,帶來的價值較高)
是否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因為哪些因素, 讓你可以做得比別人好?)
是否建立足夠的門檻? (例如專利、難度、複雜度)
另外,在企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著重的點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穩定期之前,通常著重在增加產品新功能;而在貴族期之後,往往著重在優化內部流程、降低成本。
4. 個人: 在一個部門下,如何找出高價值的題目
分析的方式和前一題相同,而改以個人以及個人帶領團隊的產出為單位來探討。
另外,價值的高低,獲利並非唯一的衡量指標,還有其他重要的面向,例如對人類的貢獻、是否自己認為是有意義的、是否是自己熱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