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可幫助我們把這個世界,打造為淨土(*1)。 四無量心,基本上是覺醒的心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包含四個層面:慈心、悲心、喜心、捨心。 慈心,與眾生為友,它的對立面是憤怒和惡意。 悲心,願眾生不受傷害,它的對立面是殘忍和傷害。(*2) 喜心,隨喜發生在眾生的美好事物,它的對立面是不滿和嫉妒。 捨心,沒有分別、眾生平等、一視同仁,它的對立面是喜歡與厭惡、偏好與排斥,無論發生什麼,都不停地加上正面與負面的評價。 四無量心在日常生活中的修習,建議以慈心為主。因為慈心直接關聯到身口意的活動,而悲心、喜心、和捨心則是建立在慈心基礎上的禪修品質。 四無量心的禪修方法,首先引發四無量心的狀態,接著把四無量心散播 (*3) 出去,然後我們就安住在四無量心裡面。 喚起四無量心的方法,可選用下列自己感到合適的方式: • 使用四無量心的名字 (口說、心念):慈(mettā)、悲(karuṇā)、喜(muditā)、捨(upekkhā)。 • 短語: (無著比丘) 慈心:願眾生平安和快樂。 悲心:願眾生擺脫導致苦的因。 喜心:願眾生享受善行的果報。 捨心:願眾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性空法師) 慈心:願我沒有怨仇,願我沒有瞋恚,願我沒有痛苦,願我內樂遍滿。 悲心:願我身心解脫苦。 喜心:願我不會失去所得到的成就。 捨心:此善人是他自己所造業的承受者。一切只有業的運作而沒有自我、他人不變的實體。 • 圖像:根據自己的經驗,或受到感動或啟發的影像,喚起慈、悲、喜、捨。 如果我們能安住在四無量心中,儘管仍在地球上,就是活在淨土。 注: *1: 淨土,是指沒有染污的世界。染污是指貪、嗔、癡等煩惱。 *2: 早期佛教的悲心,與承擔別人的痛苦無關。如果承擔別人的痛苦,自己也會陷於痛苦之中。生起悲心,是一種能夠接近他人痛苦的能力,然後去給與、去關注,並將注意力放在痛苦的消失、擺脫痛苦與免於傷害。 *3: 散播是指很單純地向各個方向開放,不設邊界,沒有限制。 參考資料: 四無量心有什麼漸進的入門方法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四無量心 - 性空法師 四無量心與空禪修指引 - 無著比丘 清淨道論 第9品 梵住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