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問題為什麼重要? 全球最頂先的創新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非常善於提問。 成功的產品、企業、甚至產業,通常都從「一個問題」開始。 問問題是一種啟發靈感的力量。 一個漂亮的問題能開始轉變我們思考或認知事物的方式,並能夠觸發改變! 提問的模式 為什麼 - 如果 - 如何 (Why - What If - How)。 為什麼:意識到問題與了解問題。 如果: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 如何:確認解決方案。(例如:該如何測試想法,以得知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如果發現不可行時,如何找出問題在哪裡並加以修正?) Netflix 的例子: Reed Hastings 在 Blockbuster 租片後,常常忘了還片,被加收昂貴的逾期費。 他想:為什麼我要付這筆費用? 如果把影片出租店的經營模式,改成和健身俱樂部一樣,結果會如何? 拍立得的例子: 為什麼我們要花時間等底片沖洗? 如果在照相機內部設一個暗房,結果會如何? 如何印出正片? 提出好的為什麼的訣竅 停頓、留白,退後一步。 注意別人沒注意到的。 「初學者的心是空的,沒有任何專家想法或成見。這樣的心,可以接受所有的可能,也能看見事情的本質。」 -- 《禪者的初心》 讓自己「超然」,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如此思維會變得更有彈性和流動性。 對假設提出挑戰。 透過結構化的探索,對面對的狀況或問題有更深的了解。 藉由觀察、傾聽與同理心,提出經過仔細思考且有結構性(一步一步深入)的問題。 質疑我們所提出的問題。 例如: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我的岳父這麼難相處? 進一步的問題:我的岳父難相處嗎?(只是我跟岳父難相處,還是很多人都跟岳父難相處) 比較準確的問題:為什麼我和岳父這麼難相處? 把問題視為自己的責任。 思考如果的訣竅 當我們的注意力放鬆或甚至是無意之間,似乎更能出現靈感。 把時間花在與問題共處,而不是急著立刻找出答案。讓問題完全滲透,大腦就有機會浮出能帶來突破的新想法與可能性。 最好的模式是在專注與不經心之間來來回回。 故意想錯,迫使大腦離開熟悉的路徑。 在「如何」階段實現想法的訣竅 避免過度思考,避免做過多的準備。 先做原型,快速迭代。 分析一個錯誤時,除了必須問哪裡出錯,還應該問:在這次失敗中,有哪些部分是對的?反之亦然。 如果一直犯同樣的錯誤,代表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如果犯的錯是全新不同的,表示做了新的事並學到新的東西。 當有人反駁你的想法,可能意味著你觸及到一個未被關注的、具有潛在重要性的領域--因為當你的想法挑戰了一般的假設時,就更可能得到負面反應。 如果你願意把你關心的某件事展示在大眾眼前,一定會有人樂意參與。而且他們能做出很棒的東西。 問題激盪法 把焦點放在提出問題時,大家的思考變得更自由有創意。 提出:我們可能怎麼做? 使用「應該」或「可以」帶有判斷的意涵,把字眼換為「可能」,可以把判斷放在一邊,幫助你更自由地提出選項,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關於人生的問題 「當我想認識對方時,我會問:你最關心什麼?什麼事會讓你很起勁? 難以置信的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少之又少。 我知道人很複雜,但如果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就代表你不注意真正根本的、有關活著的意義的事情。」 -- Roko Belic (製片家) 為什麼我在做某些事的時候,看起來正在「發光」?這些場合的哪些元素,帶出最好的我? 意見不同時的提問 當人們從非常不同的觀點檢視問題時,如果有一方想要強力讓另一方認同自己的答案,就會形成一大問題。原本的對話會變成爭執,或甚至完全談不下去。 如果要打破這種狀態,也許可以說明立場,並試著尋找以下答案:如果我們還不認同答案,那麼是否至少能對問題取得共識? 參考資料: [書籍] 大哉問時代 (A More Beautiful Question: The Power of Inquiry to Spark Breakthrough Ideas), 作者: Warren Be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