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Satir)

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在 1950 年代提出了 Emotional Strength,不過直到 1995 年 Daniel Goleman 發表了暢銷書《Emotional Intelligence》之後, EQ 的概念才廣為大眾所認識,並逐漸體認到 EQ 的重要性。

於是我們開始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理性的層面,也有感性的層面。

而違反直覺的,感性的層面,往往比理性的層面,更為重要。

一種常見的迷思是,情緒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溝通時,要避免情緒,有清楚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先處理好情緒,直接談道理,對方會聽不進去自己覺得很正確的道理,反之亦然。更糟的是,沒有疏通的情緒,會影響理智,影響彼此的關係。

而且即使曾經理解這樣的概念,如果沒有仔細觀察,往往又會回到單純在理性層面溝通的模式。

另外是,即使理解了這樣的概念,實際應用上,因為沒有完整的框架和實例示範,也會流於憑感覺見招拆招,就像段譽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

最近因為綠角的推薦,閱讀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一書,提供了溝通時完整面向的框架,並提供了許多對話實例,解答了上述的問題。

舉一個作者李崇建老師(以下簡稱阿建)在作文課公開教學示範時,現場在台上的例子。

阿建講了故事,和學生討論後,學生需要花 10 鐘寫一篇作文,阿建根據孩子的作文給予回饋。

過程中,有一位女孩把稿紙揉成一團,神情滿臉不在乎。

如果你是那名教師,你會怎麼做呢?

阿建透過「冰山」的探索,同理女孩並透過對話接觸到女孩的內在想法,過程中內在層次的交流以及關懷,觸及心靈深處,那是平常很難得見到的風景,非常令人感動,女孩眼眶紅了,眼淚流出來了,現場的觀課老師,也有不少人開始拭淚,我也感動落淚了。

書中一個又一個的對話案例,都讓我非常感動。

「冰山」是隱喻,人就像一座冰山,能夠被看見的,只是表面的一小部分:行為,以及他述說的事件及故事。

「冰山」和水平面的交界處,是應對姿態,那是人為了求生存,應對環境而發展出來的姿態。

大部分人所謂的溝通,並不是與人連結(真實表達自己、理解他人的真實想法),而是自保,主要有四種模式:

1. 指責: 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2. 討好: 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

3. 超理智: 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

4. 打岔: 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忽略他人。

健康的姿態是「一致性」,內在和諧寧靜,外表專注放鬆,與他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

「冰山」在水平面以下包含下列部分:

1. 身體的感受: 痛、放鬆、冷、熱、酸、雞皮疙瘩、心跳加速、冒汗、胃收縮、背部僵硬、脖子很緊、肌肉緊張...。

2. 心理的感受: 焦慮、不安、悶悶的、煩躁、興奮、愉快、舒服、生氣、害怕、沮喪、悲傷、愧疚...。

3. 感受的感受: 對於身體或心理的感受,產生另一層的感受。舉例來說,生氣了,覺得不該生氣,而感到愧疚。

4. 觀點: 思想、看法、信念、成見、假設、規條、過去經驗。

5. 期待: 對自己的、對他人的、來自他人的。

6. 渴望: 人類共有的,被愛、被關注、被認同、被接納、自由、歸屬感、有價值、安全感、獨立。

7. 自我、大我: 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

「冰山」的探索,是逐漸覺知自我,並且內化的過程,藉由進入自己的內心,走入他人的內心,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為深刻而完整!

參考資料:

[書籍]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