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感經營

「共感」是 empathy 的日文翻譯,中文稱之為「同理心」。

「共感經營」的概念是,以「共感」為起點,直觀事物的本質 (相對於把自己抽離從情境中出來的客觀角度,共感是讓自己融入情境之中的主觀視角,甚至達到主體和客體合而為一的狀態),過程中推導出「跳躍性假設」(一般邏輯思考以演繹或歸納的方式,是無法達到創新的),以帶來創新或達到巨大的成功。

而且在過程當中,「共感」的力量能夠帶來驅動力,推動單憑「邏輯」推動不了的事情,達到單憑「分析」描繪不出來的目標 (依照分析策略,難以產生創新;採取敘事策略,才能達到令人產生共鳴的創新)!

前言:

• 許多日本企業陷入三大疾病:過度分析、過度計畫、過度遵守法令,導致喪失活力,組織能力弱化。

• 經濟學始祖 Adam Smith 在 260 年前就提出:人類心靈運作的本質是「對他人共感」,基於「對他人共感」能夠導向社會紀律,進一步藉由「看不見的手」形成更好的社會。

• 美國「商業圓桌會議」在 1997 年宣告「股東至上主義」,但在 2019 年已經揚棄「股東至上主義」,提出利害關係人的優先順序為:顧客、員工、業務夥伴、社區、股東。

• 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以共感經營讓微軟達到 V 型復甦,市值達到世界第一。

本書的主要結構:

1. 締造價值的經營誕生於「相遇」和「共感」

2. 創新誕生於「共感、本質直觀和跳躍性假設」

3. 打贏「知識機動戰」的共感經營學

4. 在充滿不確定的年代,以「敘事策略」致勝

5. 共感型領導者必須具備「想像未來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藉由九個主要案例 (佛子園 Share金澤、HILLTOP 遊憩鐵工廠、日產 Note e-POWER、讀賣樂園 Goodjoba、馬自達 SKYACTIV 引擎、NTT Docomo 農業女子、日本環境設計 以衣製衣、花王 BIO IOS、POLA Wrinkle Shot 祛皺精華霜) 和其他許多案例,闡述上述的核心思想,每個主要案例詳細說明了整個過程、以及背後的理論架構。

### 參考資料

共感經營:從企業內部共鳴出發,建立消費者認同,拓展市場新商機, 作者: 野中郁次郎、勝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