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心臟的故事》以生動的故事,談到了許多關於心臟診療的歷史進程以及心臟的特性。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包含: 1893 年 Daniel Hale Williams 打破傳統禁忌,在芝加哥勤儉醫院進行了史上首例開心手術。為了排除大眾的疑惑,甚至公開進行了這樣的手術。 George Mines 發現了心臟電脈衝的循環迴路,以及心臟在易顫期如果受到電刺激會引發纖維性顫動而停止,1914 年疑似在自己身上作實驗而不幸在實驗室昏迷死亡。 1929 年外科實習醫師 Werner Forsmann 被視為瘋子,違抗醫院的規定,首度把導管從左手肘插入進入了自己的右心房 (1956 年 Forsmann 獲頒諾貝爾獎)。 美國外科醫師 John Heysham Gibbon 發明心肺機的過程,並在 1953 年首度成功使用了心肺機進行人體手術。 1958 年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 Mason Sones 意外使得導管滑入右冠狀動脈,而發明了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水牛城大學電機工程師 Wilson Greatbatch 發明了可植入式的心律調節器,並在 1960 年進行了首例植入手術。 1964 年被稱為「瘋狂查理」的奧勒岡大學放射科醫師 Charles Dotter 以導管進行了首例血管擴張術 (腿部動脈)。 1967 年 Christiaan Barnard 施行了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1969 年休士頓聖路加聖公會醫院的 Denton Cooley 植入了第一顆人工心臟。 1974 年德國醫師 Andreas Gruentzig 在 Dotter 的導管技術基礎上進行改良,進行了首例氣球血管擴張術 (髂動脈)。 1977 年 Gruentzig 進行了首例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 心臟科醫師 Michel Mirowski 開發了可植入式的去顫器,並在 1980 年進行首例植入手術。 1982 年退休牙醫 Barney Clark 以進行人道任務的精神,在自己身上植入了第一顆恆久性人工心臟 (Jarvik-7)。 情緒對心臟的影響: 例如絕望導致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心臟停止跳動而猝死;情緒壓力有可能引發威脅性命的心律不整。 心與腦的雙向連結: 例如心理創傷可能會引發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也可能會導致心理創傷。 關於心臟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只考慮生物危險因子,沒有把心理社會危險因子納入的缺失。 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運動、地中海飲食、瑜珈、靜坐、到戶外走走、社會支持。 「試著在每一天找到喜悅。與其想著過去或擔心未來的事情,不如專注於當下。」 「你的腦子和思緒並不是你的主人,卻表現得像你的主人。超越你的心智,這樣你才能真正自由。」 參考資料: [書籍] 心臟的故事:令人著迷卻又難以捉摸的生命核心 (Heart: A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