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電機系友專訪】陳正哲 雲象科技資深工程副總

【系友專訪】陳正哲 雲象科技資深工程副總

#系友專訪  #陳正哲 #NTUEE #台大電機系 #工研院 #聯發科技 #雲象科技



經歷:
● 工業技術研究院 電通所 (ITRI CCL) 課長 1999-2003
● 聯發科技 (Mediatek) 多媒體軟體 處長 2003-2019
● 雲象科技 (aetherAI) SVP of Engineering 2019-now

學歷:
● 學士:國立台灣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 碩士:國立台灣大學 電機工程研究所 計算機科學組	



關於求學過程



大學的時間規劃

我對自己大一大二的時間規劃不滿意,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以及和室友與同學熬夜打撞球,導致沒辦法早起或早上沒精神,而影響學習狀況,使得很多門課都是考前才讀書。大三以後因為交了女朋友所以生活變穩定,也刪掉了很多活動,多花了不少時間跟女朋友在圖書館讀書。也在那時認知到我還是應該睡滿8小時,但因為室友經常熬夜的緣故,所以最後選擇外宿,也使我的作息變得正常,時間規劃也比較好,因而拿到了書卷獎。

雖然覺得因為大一大二時間規劃不好而沒有把課業顧好,確實少掉直升研究所的機會,但我認為在抉擇時就該想清楚,並沒有感到後悔,反倒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而且雖然沒有能夠直升,在考研究所時,考取了台交成榜首,也稍微締造了一個有意思的資歷。

大學的交友經歷

大一時的室友是學校安排的,所以讓我沒有成見和預設立場的認識外系的同學。大二之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住宿,在過程中也和一些人變成好朋友。在一些要做專題報告的課裡也和同學變得要好,像修數電實驗時,當時因為做期末報告而遇到不少跟電路板相關的問題,在和組員一起想辦法解決的過程中產生了革命情感。大三時,我找系上的王勝德教授做專題,因此認識實驗室裡的學長學弟,並和做同一個計畫的實驗室夥伴變得很熟,之後還因為其中謝郁震學長的引介加入聯發科的手機團隊。

拓展視野及加深專長

在大一大二的暑假有接家教和一些科技公司的研發專案,也有參與過直銷活動,有不少特別的經驗,同時也有修經濟學、行銷管理和哲學概論等系外的課拓展自己的領域,也為我在日後在擔任管理職位時打下了基礎。另外,我在大二時是新時代學會(旨在探索宇宙與生命實相的本質)的副社長,在社團的活動認識對佛法有興趣的朋友邱大剛,畢業後參加邱大剛帶領的阿含經讀經班而逐漸建立對佛法更深入的理解。至於專業領域的部份,我小學四年級就接觸程式語言,很喜歡寫程式,雖然一開始的興趣是在軟體方面,但因誤打誤撞進了電機系,便抱持著多接觸電資領域中不同子領域的心情來讀電機系。我覺得電路學對我來說是有幫助的,在學習電路學後,能更了解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在工作時也有跟做硬體的工程師討論的能力。電子學和電磁學則和我現在走的領域有點距離,所以我覺得雖然有幫助但有基礎就好。而工程數學的話對我而言線代和機率很實用也很重要,微分方程則沒什麼再用到。

鼓勵學弟妹在大學時做的事

首先,最重要的是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本質,以我的觀點來看,可以藉由佛法來理解生命,像在大學時就有接觸過新時代學會和佛法,也有進行讀經和打坐的活動來體會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意義後比較不會隨波逐流,而在出社會之後會比較難有時間想這件事,所以鼓勵你們在大學階段就開始思考這件事。接著是思考個人的使命,像是在死前想完成什麼?想為社會貢獻什麼?我覺得可以趁學生時代好好思考。另外,除了確定想單身的人,否則我建議在大學時就要試著找尋另一半。因為在學生時代想法比較真誠、不世俗,等到進職場就比較難很單純的認識異性。

大學時期的專題研究— Microprocessor via FPGA with assembler

這個微處理器的專題研究,對我來說的確是非常有趣的。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利用FPGA實作出一個小的CPU,並在上面做一個assembler,這樣才能寫code讓CPU去跑程式。此外,為了實作CPU,我們也做了SRAM與ROM。而這個CPU是直接引用教科書裡的指令集;在編碼的部分,我們可以自由調整它的Machine Code,不過一些基本的指令,像是加、減法,便是直接參考教科書裡的運算指令。

有了這個實作經驗,讓我更能掌握CPU的運作原理。另外,由於我後來的專業領域,主要是專注在embedded system的開發,所以如果懂這些微處理器的實驗基礎,像是在聯發科要與IC Designer溝通,討論IC的架構,甚至給chip一些建議,對我來說都有很大的助益。另外做這個研究時,我們也遇到一些IC Design與電路板上的問題,此時我就覺得debug有不少難度。這也讓我發現,比起IC與電路設計,我可能更喜歡軟體。

大學與碩士時在業界實習的經驗

綜觀實習的經驗,無論是小公司、大公司或新創公司,我都有接觸過。小公司小到可能你們都沒聽過,我曾在其中一家小公司用C++與perl來寫Web Application;也曾在另一家用Direct 3D來做在3D model 的viewer。最後一家規模比較大,大約二十幾個員工,他們那時很重要的一個產品,是提供給7-11店員的手持裝置,有點像是有厚度的平板,店員便用它來清點貨物。那家公司有個project,是在DOS下面做一個touch panel 的driver。那時候老闆是以project為單位,不論你所花的時間,完成那個project便可以得到15萬元。我在完成project後不久,這些老闆覺得我能力還不錯,後來就給我還算不錯的月薪,請我幫他們做事。

大公司的部分,因業界的大公司有時會進行產學合作,所以教授會帶領學生一起參與公司計畫。像我就有參與Acer與王勝德教授的合作,負責C++ application的開發。那時與我們合作的Acer經理,便是從美國回來,就可以觀察到他做事的確有一套方法;同時可以看出,大公司做事會比較有系統。此外,我也有參與新創公司的合作案,在其中一家是做web application,而在另一家當年最頂尖的網際網路新創資迅人則是用C++做CICQ的messenger application。

有了這些實習經歷,讓我更加瞭解不同型態公司的運作方式,與它們開發產品的過程。另外也可以見到,它們賺錢的方法與business model,並觀察業界人才的水準。我在工研院之後加入聯發科,從實習及在工研院時的觀察,才瞭解到其實在聯發科,人才的水平非常高,而它的business model也非常成功。

研究所畢業後的生涯規劃

我當時沒有考慮要念博士班的原因是透過觀察實驗室學長姐的研究主題,或是系上研討會的議題後決定的。那時候我主觀認為,博士班研究的題目比較偏理論,似乎對人們的生活比較沒有直接的關聯性。而我比較想做的事情,是能夠實際做出一些對人類生活有幫助的產品,因此才會選擇直接進入業界。



關於工作經歷



進入工研院的契機

第一點是跟學生時代做的專案有關,當時在做的嵌入式系統很符合我的興趣。同時,我想要找一個可以正常時間上下班的環境,使得下班後有時間進行有興趣的研發專案。另一個原因就是聽說軍中會有不好的體驗,既然國防役風險降低很多,就去當國防役。國防役能選的公司不多,雖然有台積電,但我覺得台積電比較像工廠,軟體工程師在裡面的發展有限。至於華碩或電子五哥,待遇則不太吸引人,扣掉這些選項就選擇了工研院。最後一點則是我在大學時跟王勝德教授做專題,當時一些學長做出來的題目(RTOS)跟工研院有合作,這也是一個契機。

在工研院裡從事什麼工作

我主要做Java Virtual Machine的優化。Virtual Machine的核心就是模擬一個CPU,他在做的事是把Java語言compile成低階語言,然後序列地給CPU執行。我們優化的點包含:在interpreter loop這個步驟做的是把一個低階語言讀進來,然後switch case,看bytecode做什麼事。第一個優化方法就是把原本用C寫的改成用assembly寫,另一個是JIT(just in-time compilation)的優化。這個優化的成果大約有快到20倍。在JIT的部分,我們找交大一起合作開發,而我當時是課長,負責一些比較架構性及指導而非coding的部分。第三個就是IC設計團隊開發java coprocessor,我分析哪些bytecode被執行頻率比較高據此制定指令集,藉此來讓processor的效率達到優化。我們優化的j2me技轉並移植到了凌陽、BenQ、英華達、大霸的手機及嵌入式平台。

工研院是園區之母,被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就是從工研院 spin-off 出來的,被稱為第二座護國神山的聯發科技,也是從工研院 spin-off 出來的聯電 spin-off 出來的。我在工研院學習到了許多不錯的制度,也受到了很紮實的管理訓練,例如目標選才、主管的角色與職責、情境領導。工研院有一個精神,叫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就是一個鍛鍊高品質產出的基本功。

在工研院時值得分享的經驗

那時有一位帶領團隊的技術經理來帶我們做討論,然而他是跳躍性思考的人,常常滔滔不絕一直講話,而且不是直線形有邏輯性的。有些同事常常覺得跟他討論是在爭吵,沒有結論,但其實他常常有很獨到的見解。我則想說,可以透過這個機會鍛鍊自己的耐心,這讓我特別能跟他討論跟溝通。

在Java領域有一個很重要的國際會議是在加州舉行的JavaOne。我跟那位技術經理去參加過兩次JavaOne,有一次我們在飛到加州之前,飛到阿拉斯加玩一個星期。那時,他看我很努力工作,就和我說,你的生活不該只有工作。另一次在會議之後,我們請假 2 週繞了美國中部西部一圈。他讓我體會到生活不只是工作,也要多多體會世界的不同的面貌。

到聯發科技的動機

主要的動機,第一點是國防役結束,思考下一步。原本合作的友人的領域有調整,他想做出一個輕薄的小筆電且有無線通訊的功能,那時候我的判斷是這個領域不太可能成功,而且創新有限。比如當時華碩、ACER的筆電,如果品質要好,成本要低,一定要量夠大。假如此位友人小筆電做成功,大公司必定會搶進這個市場,因此我判斷前景大概有限。當時我去面試了解業界公司的情況,觀察他們的獲利能力以及人才素質,至於觀察人才的素質可以從面試者的素質還有他的問題間接推測。有幸後來聯發科給我offer,我選擇的考量就是薪資高、人才素質優秀,還有它的獲利能力也非常高。人才素質優秀,公司才有機會成功。我加入聯發科技的時候是他的第六年。

在聯發科技的工作

因為我在聯發科技待了16年,因此工作內容比較廣。在技術領域主要是多媒體相關的領域,像是audio, video, display, graphics, camera,開發各種技術和新的功能。比如camera我們就開發出淺景深的功能,當用兩個鏡頭拍照的時候,就可以知道每個pixel的深度資訊,進一步做到像是臉孔清楚背景模糊的效果。產品的領域則是包含feature phone和smart phone,在我剛進去的時候還沒有smart phone,我們透過破壞式創新的方式,提供turnkey solution,讓大陸廠商能夠快速做出穩定又功能豐富的feature phone。

另外,我在聯發科技直接帶領的團隊人數,最多時是120多人,管理的地區包含新竹、台北、北京、成都。至於藉由project lead的角色,間接帶領的人數大約有2000多人。過程中經歷了與 ADI 無線通訊團隊的整合,間接管理了美國及英國的團隊,也歷經與晨星的整合,把對方的團隊整合進來。

後來為何選擇進入雲象科技

我先前沒有接觸過生醫工程的經驗。會選擇加入雲象科技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覺得AI是一個持續快速發展且令人期待的技術,因此我往AI的領域來探索。再來,我覺得醫療很直接影響的人類,所以我就往AI+醫療這個方向來看。至於選擇,第一個是我想待在台灣。第二個是我發現這樣的公司有三類,一類是創辦團隊是技術出身但沒有醫生,這種團隊能做出不錯的產品,但因為醫療領域的市場是比較封閉的,使得他們做出產品之後往往賣不太出去。第二類是創辦人是醫生,可是那個醫生可能對技術不太懂,那樣的公司能做的領域就有限,多是偏硬體的醫材。雲象的創辦團隊,特別是他的CEO是有醫生的背景,然後又去學AI,是兼備醫學跟CS的技術。	

另外,我跟雲象在加入之前一年多就有跟他們接觸,看著他們從一間7人小的辦公室,到隔了一年多去看,變成有20多人,本來創辦人說他想做的事後來的確有發生。最後,是我想體驗新創發展的過程。對有些人來說,一輩子如果沒有參與過新創,會好像少了點什麼。

在大公司上班和在新創公司的差異

因為新創公司人沒有那麼多,溝通成本比較低,決策速度也比較快。大公司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因為每個部門負責的範圍窄,決策都要開會,溝通成本就會高。而且每個部門的頭有自己的agenda,他們在思考的時候往往從自己出發,而非公司或同仁的利益。再來,新創公司的接觸領域也比較廣,在雲象即使是在軟體領域,他接觸的語言從C++到Go, JavaScript, Python都有。決策的空間也會比較大。大公司的部分,為了效率,每個部門就把scope內的事情做好。在新創公司,比較有機會自己動手,去完成一整件事情,會知道一個產品的全貌,成就感會比較直接,同時因為規模比較小,團隊的氣氛也會比較愉快。

對學弟妹進入生醫工程行業的建議

如果對這個領域有興趣,可以去修或去看幾門課,一個是生理學,藉此了解人體身體基本的運作,另外是基礎的細胞分子生物學,主要是從分子和化學的層次去了解生物的機制背後的原理。另外目前來說,懂AI的人,在AI model的相關討論思考會有幫助。懂Computer Vision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在醫學上常常也是透過影像來做判斷。

AI於檢驗醫學的應用

對於身體的各種組織都是一個大題目。又例如癌細胞,血液細胞,淋巴結,大腸瘜肉,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這些都是研究範圍之一。對這些data去做偵測分類都是AI可以協助的。

智慧診療和智慧影像是否真的能實現? 又有哪些醫療領域是AI不能取代的?

整個醫療可以分成預防,診斷和治療。預防的話,AI可以分析DNA,針對高風險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去提供lifestyle的建議或預防性治療方案,例如Angelina Jolie發現自己有BRCA1及BRCA2基因,切除乳房避免乳癌風險。診斷的部分,目前可以做到AI像輔助偵測大腸瘜肉。可是現在或未來,我認為目前的AI技術並無法取代人類做診斷,主要的原因是AI沒辦法為他的診斷負責以及人類無法相信AI的診斷,次要的原因是診斷通常參考多種data,甚至是現場觀察病患,綜合資訊來診斷。另一個面向是搭配explainable AI,目前的AI可以提供結果,但沒有提供判斷理由。搭配explainable的AI提供判斷的理由,接受建議的人就可以進一步去review,可以促進人相信AI做診斷。 另一個大層面是治療。這可以分成開藥和製藥兩個小層面。開藥的話,未來可能的方向是根據生理參數來得到建議的劑量,目前通常劑量是根據統計,但適合全體平均值的劑量不見得適合個人。短期內,這應該也是輔助,不能取代人類。製藥的話,大家可以在探索的是根據DNA和生理參數,針對他來製作出專門符合這個人的藥物。比如要enable或disable某個基因的表現,每個人所需的蛋白質的形狀也會不一樣。



關於個人未來規劃



對未來的人生規劃及目標

第一個方向是修行,不斷地提升心的品質,體悟生命的本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若在這部分過程中有一些心得,就是透過各種方式來讓人們知道,用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人類提升。第二個方向是助人,不管是做什麼事情,可以讓別人更愉快,幫助人類提升生理、心理的健康及心靈層次,對我來說就可以滿足到助人的這個方向。

在電機產業中做規劃的方法與技巧

第一步是探索自己的興趣,然後先做大方向的規劃。舉例來說,如果探索自己的興趣時發現喜歡在同個技術領域長期耕耘,那就可以持續深入瞭解相關的原理,
發展方向可從演算法的開發到實踐。如果發現自己的興趣是喜歡了解一個產品開發的全貌,那職涯的發展方向,舉例來說,一開始的話就可以先從軟體工程師入手,即使是軟體工程師,都可以從開發application, middleware, 到開發driver不同的廣度,接著在加深不同領域的深度,也可以從UX的design, 或architect然後往hardware的方向去接觸,用這樣的方法去了解產品開發的全貌。了解一個產品開發的全貌的人,因為對於一個產品的結構懂的比較完整,所以更有機會去自己創立一家公司去實現想要做的產品,或擔任一家新創的CTO。如果喜歡了解一家公司運作的全貌,雖然不見得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技術開發,可是可以更加了解一家公司怎麼運作、怎麼生存與發展。他的職涯選擇路徑可能會從RD入手,深入之後,可以往customer support發展,因此更了解客戶,然後再往sales更深入客戶的需求,而後往product marketing,也就是了解需求以後,去了解怎麼制定客戶想要的產品,最後再往business development,研究開發出產品之後怎麼去讓可能的user喜歡。

以上是大方向的規劃,建議有了大方向的規劃的話,還是要保持adaptive,其實adaptive也是聯發科技的董事長蔡明介的建議。他有講過類似的話,不太可能做長期的planning,因為很多事情會變化,如果是去follow一個長期的planning,但都不根據最新的變化做調整的話,這個plan就會脫離現實,可能就不太容易成功。所以要保持彈性,根據新的情況做調整,如果有新的機會,也要思考如何把握新的機會。

至於規劃時考慮有幾個重要的因素,第一個是興趣,因為如果沒有興趣,就沒辦法支撐自己往這個領域長期的耕耘,此外自身能力、技術本身和公司發展的前景也很重要。舉例來說,比較成熟的技術,發展的空間可能就會比較有限,像是莫爾定律說每兩年晶片上的電晶體的數量會變成兩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從1970、1980年到現在40年內,IC產業、電腦產業、手機產業會有如此顯著的進展,其實背後驅動的力量,就是莫爾定律。所以如果可以找到類似的莫爾定律強大的力量,那這個領域或產業,就可以長期發展。



給大學部同學的建議



大學與畢業之後必須要掌握的能力或特質?

大學與畢業後共同的部份,首先是學習如何學習,提升學習的效率及樂趣,這個時代,新的事物出現的速度很快,用有效率的方法去學習是很重要的。再來是時間管理的能力,不管是學生時代還是畢業以後,事情一定都很多,會有各種想要做的事情,然後事情永遠都是做不完的,所以時間管理能力非常重要,但也要用在好的地方。另外,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有好奇心才會想要探索一些事物的本質,尤其是比較深入的部分。創意也很重要,很多產品與技術都是需要有創意才有辦法提出又新又更好的解決方案。除上述之外,主動性也是需要培養的,主動去思考、主動去觀察到目前的情況、主動去改善目前的情況。以上是共同的部分。

至於大學部分,除以上所述,很重要的還有理解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和專業能力。善用大學的時候,深化專業能力,鍛鍊理解能力。有些困難的科目,其實剛好是可以鍛鍊理解能力的時候。有些東西一開始不太懂,透過反覆的思索,就可以打通。  

畢業以後,幾個重要的能力包含,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些人老闆說什麼他就照做,這樣的話,這個組織的戰鬥力就會有限,而且無法發揮每個人的能力。那獨立思考的能力是說,先要知道目的是什麼,當別人怎麼說,不會完全相信,而是會根據現實狀況想出怎麼樣才是對的。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才能夠一起看出事情的全貌。另外,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溝通能力、簡報能力,這幾個都是在工作中重要的,對個人重要的還有理財能力、讓自己與別人幸福的能力。

離開求學階段之後自我精進的方法

因為我畢業後,接觸的領域舉例來說像java virtual machine, audio,很多是學生時期沒有接觸過的,這些部分就是「做中學」,找書、paper來看,或是請同事。具體的方法,若是軟體或IC層面的話,主要是看一些document、data sheet、source code,另外就是線上的課程。

您的職業生涯都和領導團隊相關,在大學階段可以怎麼培養相關的能力?

團隊領導有兩大面向,一個先決條件還是在專業能力,因為專業能力夠強的話,才能夠帶領團隊往對的方向前進。需要培養的能力包含時間管理、專業能力、創意,創意尤其重要,可以讓自己跟別人不同而且更好的一個方法。另外還有像好奇心、獨立思考、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溝通能力及簡報能力等等。至於培養的方法,最直接的有兩種,一個是去上相關的課程,舉例來說,我那個時候有「創造發明工程」這個課程,電機系的教授開授的,他可以幫助到創意能力還有好奇心,有些是做中學,像是簡報能力,除了可以參考一些書籍之外,因為有些課會需要上台簡報所以也可以加強訓練。



----------------------------------------------------------------------------------------------------------------

採訪團隊:                    		              
B07 余欣澄、陳君輔                                 
B08 卓昱辰                    
B09 賀崇恩、黃語棠、蘇柏翰         

文稿撰寫:
B07 余欣澄
B08 卓昱辰
B09 賀崇恩、蘇柏翰

文稿整理及校正:
B07 余欣澄

(轉載自 NTUEE Plus 並稍加修訂)

臺大電機之友 第75期: NTUEE+人物專訪──雲象科技軟體工程陳正哲資深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