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穀倉效應:過度專業分工導致視野狹隘、資訊封閉、創新不易,如何駕馭穀倉、打破框架、綜觀全局

隨著文明的進展,人類處理的問題越來越複雜,因此需要專業分工。

但隨著專業分工越來越精細,人們的視野也變得越來越狹隘,這樣的現象,稱為「穀倉效應」 (Silo Effect)。

「穀倉」意指「獨立運作的系統、程序與部門」。

「穀倉」是一種文化現象,源自我們區分與組織世界的分類系統,《穀倉效應》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世界,舉實例闡述如何駕馭穀倉、避免僵化、打破框架、綜觀全局來解決問題及創造價值。

「穀倉」的成因:

人們會採取正式與非正式的分類系統與文化規則,把世界分為一個個團體與「穀倉」。

  我們處在複雜的世界,如果不能把事物分門別類,納入可供處理的體系,大腦會無法思考與反應。

  大腦要靠分類才能思考,社會要靠分類才能運作。

「穀倉」存在於體系裡,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裡。

「穀倉」的正面作用:

1. 讓世界井井有條。

2. 讓生活、經濟與組織妥善分工。

「穀倉」的負面作用:

1. 團隊之間互相競爭,浪費資源。

2. 過度分工,導致資訊封閉與創新不易。

3. 容易造成狹隘視野或心理盲點,導致忽略風險,付出嚴重代價。

  2008 年爆發金融危機,卻沒有人能夠事先察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證券化等創新金融工具,導致金融系統出現巨變,儘管許多人有片面了解,卻沒有人能夠綜觀全局。

  發行新型金融工具的影子銀行規模龐大,達 27 兆美元,並躲過政府的目光,讓信用過度擴張,影響多種資產的價格,導致經濟泡沫。

  決策者看不見危機的最大原因是整個系統過度分工,總體經濟研究者關注經濟數字,卻忽略金融系統的實際運作及變化;銀行監管機關監督個別銀行,卻忽略其他型態的金融機構;有些民營銀行業者相當了解影子銀行,但沒有和中央銀行進行交流。

打破「穀倉」的人類學理論框架:

1. 人類社會創造特定思維模式與分類系統,由成員加以吸收內化成為「習性」 (habitus),從而形成對於空間、成員與想法的安排,據此而形成「習性模式」。

  一個環境裡的「習性模式」,不僅反映了我們頭腦裡的「心理地圖」與「分類系統」,還會強化之。
  
2. 由於既得利益者樂於維持現況,他們會設法強化既有的文化、規則與分類方式 (心理地圖)。

3. 「習性」不只反映社會模式,也加深社會模式,使之顯得理所當然。

  既得利益者與非既得利益者都受自身文化環境左右。

4. 對於一個社會的「心理地圖」,真正重要的不僅是表面明顯之處,還有秘而不宣之處。

  沉默具有意義,特定議題遭造忽略,是因為大家早已把這些議題視為無趣、禁忌、平淡或無理。

  最具威力的意識形態根本不必明言,便由大家默默接受。

5. 人們不必然受限於自身所處環境的心理地圖,而是有自由意志,能自由選擇採取何種思維。

打破「穀倉」的方法:

1. 讓團隊界線保持靈活彈性。

  Facebook 舉辦 Hackathon (不同團隊的成員集合起來一起腦力激盪解決問題) 並進行 Hackamonth 人員輪調計畫 (讓同仁能夠在一個專案做滿 12 到 18 個月之後,參與不同團隊的專案幾個月,並視情況據此安排轉調或可選擇留在原單位),促進不同部門彼此激盪與合作。
  
2. 透過空間的設計讓人員不期而遇,時常互動交流。

  例如:Cleveland Clinic 的空橋、Facebook 的散步區與黑客廣場、Pixart 的大廳設計。

3. 反思薪資與獎勵機制。當人員的報酬取決於個人表現或部門表現,人與人之間,或部門與部門之間,就容易彼此競爭,難以互相合作。

  Sony CEO 出井伸之把公司改組為由事業體組成,各事業體自負盈虧,短期內財務績效提升,但導致各單位「保護」自己的部門,不願彼此分享點子,長期投資降低,導致索尼創新能力及體質大幅衰弱。
  
  Apple 則是由 CEO Steve Jobs 密切控制所有團隊,促使全公司保持團結與彈性,共同計算損益得失,結果陸續推出席捲市場的優秀產品,包含 iPod、iTunes、iPad、iPhone!

  瑞銀集團根據部門的投資績效決定報酬,團隊彼此孤立,資訊不流通,抵押債務債券部門為了自己部門的利益,讓公司承受極大的風險,導致 100 億美元的鉅額虧損。
  
  藍山對沖基金則採取「合作式薪資制度」,人員的報酬不只取決於個人的投資績效,也取決於整個團隊和公司的績效,促進人員互相合作,從整體性的思維來擬訂戰略,找出其他銀行因穀倉效應導致的錯誤決策,從中獲得巨大利潤!

  「按件計費」的制度導致不同科別的醫生彼此競爭不願互相合作,並使得醫療成本居高不下。
  
  Cleveland Clinic 則採取「合作式薪資制度」,促進人員具有整體思維,以對患者最有益的方式來進行診療!

4. 建立機制促進資訊流通。

  促進樂於分享的文化;鼓勵大家解讀資訊,並讓各種解讀都被聽到;跨團隊溝通時,避免使用自己才懂的專業術語,且不因聽不懂其他團隊的專業術語就不願進一步了解,要從基本原理的角度互相了解。

  Facebook 安排新人訓練營,所有新進同仁都要進行六週的共同訓練,藉此培養跨團隊同仁之間的情誼及交流。

5. 重新想像另一套分類系統,並加以實驗。

  改變分工有助於帶來更寬廣的視野,並激發創新。

  Cleveland Clinic 改變原本醫療分工的方式,由從醫生的角度區分科別,改為以患者與疾病為核心,建立跨科團隊,成立各種「中心」 (消化疾病中心、心血管中心、癌症中心),並且不僅治療患者的生理病痛,也照顧患者的心理情緒,因為跨科互相合作,促進了許多更創新更有效的診療方式。

  2003 年,Cleveland Clinic 的患者滿意度敬陪末座,經過破除穀倉的努力之後,在 2013 年銳變為排名第一!

6. 以科技挑戰穀倉。用不同方式把資料重新分類,測試不同的資料分法,並整合運用各種資料。

  芝加哥原本治安敗壞,在 2008 年,芝加哥的命案死亡人數高於紐約,而紐約人口數是芝加哥的 3 倍。
  
  芝加哥警局整合各單位的資料,透過資料分析,能夠預測短期內哪個地區將會發生謀殺案,並據此佈署巡邏警力,在 2011 年,謀殺率降到 1960 年代以來的新低!

  紐約在 2001 年到 2011 年之間,每年約有 2700 間民宅失火、平均奪走 85 條性命。
  
  紐約有 100 萬棟大樓與 400 萬戶家庭,但只有 200 多位消防檢查員,消防檢查的有效性只有 13% (只有 13% 的受檢房屋有問題)。
  
  紐約市府有 40 多個部門長期收集相關資料,但各自為政,市長 Bloomberg 率領團隊,統整跨部門資料,搭配實地訪察,找出容易失火的危險房屋和重要指標的相關性 (例如房貸欠繳情況、建造年份、繳稅紀錄、鄰居通報有不良分子出沒),把消防檢查的有效性提升到 70%!

學習人類學家跳脫窠臼的思維方式:

1. 實地訪察,從微觀處著手,探究宏觀現象。

2. 以開放的心胸傾聽與觀察,試著了解社會群體或系統的各個部分如何環環相扣。

  抱持謙遜態度與好奇眼光,樂於質疑、批評、探索並挑戰各種想法,從嶄新角度觀看世界,反思原本習以為常的分類系統與文化模式。

3. 全盤檢視,不放過一般人不想談的禁忌或無趣的事情。

4. 仔細傾聽他人的說法,再跟實際作為互相比對,探索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5. 比較不同的社會、文化與系統。如此有助於找出不同社會群體背後的模式;有助於了解異文化;也有助於了解自身文化。

  切換觀點,既從局內觀之,亦從局外觀之。不光憑表象論斷,且時常一心追問:為什麼?如此能夠得到嶄新的洞見。

  改變平時接收的資訊或新聞。

  換個地方,跟不同的人交談,並想像他們眼中的世界。

  藉由旅行撞見新的人事物。

6. 認為人類生活不只有一種合理模式。

### 參考資料

[書籍] 穀倉效應 - 為什麼分工反而造成個人失去競爭力、企業崩壞、政府無能、經濟失控?

[書籍] 歡迎光臨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