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designer Lydia Han 介紹給我們非常精彩的一本書:O'Reilly 出版的 "Designing for Behavior Change: Applying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並舉辦了第一場的讀書會。
產品設計是產品開發的源頭。
產品存在的意義在於幫助人類以更順暢、更省時省力、更愉快的方式處理日常或工作上需要處理的事務。
而理解人類心智的運作,則是產品設計的源頭。
有很多產品具有方便的功能,但並沒有考慮到人類心智的運作,因此無法讓人們習慣去用它,用了幾次之後很快就被冷落在一旁。
這本書根據心理學及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發現,以對於人類心智運作的理解為基礎,找出期望改變的行為,據此設計產品,再搭配使用者使用產品過程的量測及分析來進行疊代,使得推出的產品能夠讓使用者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使用情境之中。
這本書的作者 Stephen Wendel 參加過 B. J. Fogg 的 Boot Camp,表現特別傑出,得到 B. J. 為這本書作序,B.J. 是在 Stanford University 任教的行為科學家,著有 Tiny Habits 一書。
讀書會成員的組成也非常有意思: 有一位唸心理系/荷蘭Erasmus University MBA 的 product manager; 一位唸心理系/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的 product manager; 兩位唸設計系所的專業的 UI/UX designer; 數位天才型 RD。
第一章的核心思想之一就在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在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快思慢想) 一書中提到的人類心智的兩種系統: System 1 (直覺) 及 System 2 (理性).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理性的,但實際上我們的決策大部分的時候是受到 System 1 所影響,然後理性的自我為已經被做好的決策編造自認為合理的理由。
舉例來說,一項研究發現,當被告知手術的存活率,和被告知手術的死亡率相比,醫師會更傾向決定動手術 (機率提高了 34%),而實際上存活率和死亡率兩者提供的意義是相同的 (存活率 = 1 - 死亡率)。
參考資料
[書籍] Designing for Behavior Change: Applying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 Stephen Wendel. 中文版: 行為改變科學的實務設計:活用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