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陸續聽到兩位朋友 (Joe Yeh, Candy Chen) 談到關於「有益的討論」,從不同的情境,竟有相似的體悟,覺得這樣體悟很棒: 在討論的過程中,常見的誤區在於爭論某個細節,但卻忘了或根本沒有思考討論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 「有益的討論」在於,先理清討論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有了方向感之後,在過程中,就可以判斷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無關緊要的,就可以避免把精力耗費在爭論和目的無關緊要的事物。 我自己對於「有益的討論」的經驗及體悟: ▪ 先想清楚自己的認知、想法、觀點、期望。 如果沒有建立自己的想法,隨興地討論: 對於有急智的人,或許還是可以討論得很開心,但討論完,會發現往往對彼此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對於沒有急智的人,往往只是被動反應對方的想法。 沒有為這個討論帶入更多更完整的觀點。 ▪ 坦誠講出心中的想法。即使覺得難以啟齒,或擔心對方會有無法預期的反應。 如果沒有講出心中的想法: 自己對結論無法認同,會種下意見分歧的種子。 內心會感到糾結,浪費很多無謂的掙扎。 對方沒有機會接受到完整的觀點。 也要留意是否創造了環境,讓大家願意坦誠討論。以及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參與的人講出自己的想法。 ▪ 深入瞭解對方的想法。 讓自己的觀點變得更完整。 讓結論能夠被對方真心接受。 ▪ 不堅持既定的想法,願意理解或採納對方的觀點。 彼此原本的觀點往往都有一些侷限,在溝通的過程中,要保持 open mind,願意去理解或採納對方的想法,於是雙方都得到了更完整的觀點,而能夠一起找出更好的作法或得到更完整的結論。 ▪ 堅持該堅持的,例如重要的 concern、重要的原則。但避免過度堅持。 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堅持該堅持的,會讓彼此失去找到最佳解的機會,只會找到自己不太滿意的解,會種下心生不滿的種子。 在努力後,如果發現「堅持」過於理想而實際上找不到好的方法達成,則不該緊抓著這樣的想法,因為對事情沒有幫助。如果沒有急迫性,則可以暫緩達成決議,直到找到好的解法。 最有益的情況是 1 + 1 > 2,原本彼此有各自的想法,經過討論後,找到原本彼此都沒能夠想到的更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