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式創新大師 教你如何 運用理論 解決問題


對方問你問題時,有 2 種可能的作法:

1. 直接回答。 (相當於給對方魚)

2. 讓對方根據理論自行思考該問題。 (相當於給對方釣竿,教對方釣魚)
2.a 利用已知的各種理論不斷思考該問題,根據理論推演可能得到的結果。

2.b 舉例向對方說明理論。

2.c 讓對方根據理論自行思考該問題。

舉例來說,Intel CEO Andy Grove (葛洛夫) 向 Clayton M. Christensen (提出破壞式創新的克里斯汀生教授) 請教他的 disruptive innovation (破壞式創新) 理論對於 Intel 有什麼助益,Intel 該做什麼。

Christensen 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他首先說明 disruptive innovation 理論的內容,接著舉例說明迷你鋼鐵廠以 disruptive innovation 撼動鋼鐵業的故事。

結果 Andy Grove 理解 Christensen 的理論後自行得出了 Intel 的策略: 瞄準巿場的最底層,推出低價的 Celeron processor (賽揚處理器)。
複雜的問題,通常不是單一理論能夠解決,往往必須運用多重理論,從多個理論的角度來剖析問題。

好的理論:

1. 能幫助我們分類解釋

2. 能夠說明因果關係
以人類飛行史為例,原本人們觀察到的是飛行和翅膀的相關性 (corelation),但藉由打造翅膀並鼓動翅膀,卻無法讓人們順利飛行。直到 Daniel Bernoulli 提出伯努利定律,說明了機翼下方空氣壓力大於上方空氣壓力導致產生升力的因果關係 (causality),人類的飛行技術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3. 能適用於所有的情況,而非僅能適用於特定的情況
以飛行和翅膀的相關性為例,它無法解釋例外情況: 為什麼有些動物有翅膀卻不能飛行 (例如鴕鳥),有些動物沒有翅膀卻可以飛行 (鼯鼠)。
4. 能幫助我們指引方向預測未來
根據自己或他人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相當於以相關性的方式來設法預測;根據理論來預測未來,則能夠以因果關係,較紮實、較系統化的方式來進行預測。
以上歸納整理自 Christensen 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第 1 章。

(photo via DonkeyHot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