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回饋的方式

回饋通常以「標籤」(概念化) 的形式存在。

舉例來說,「不夠積極」,是一種標籤。

但如果只是聽到「不夠積極」,並不會明白對方所指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是什麼,也就難以界定行動方案。

雙方需要透過討論,才能夠瞭解回饋的來龍去脈,看到整個全貌,一起從回饋中得到成長。

• 回饋的來龍(從何而來):

人們觀察到「事實」之後,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人生經驗、假設、偏好、潛規則⋯⋯做出「詮釋」,然後歸納出一個「標籤」(概念)。

  如果只談「標籤」,並無法得知「事實」與「詮釋」。

理解的過程,首先談論清楚「事實」,確認雙方看到的「事實」。

  可能會因為彼此取得的資訊不同,各自看到不同面向的事實。

  經過討論後,雙方可以看到比原本各自看到更完整的世界。

接下來,可能發現雙方對於事實所做出的「詮釋」並不相同。

  需要溝通,理解對方進行的詮釋,說明自己的詮釋。

  經過討論後,雙方可以從各自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彼此是如何根據事實做出「詮釋」,彼此的價值觀、人生經驗、假設、偏好、潛規則⋯⋯的差異是什麼而造成不同的詮釋,如此可以讓彼此的觀點變得更完整、更全面。

• 回饋的去脈(去往何方):

對於指導回饋,目的在於提供建議。雙方要釐清建議本身,確認建議是否合理、具體可行。

對於評量回饋,目的在於說明評量結果。雙方要釐清結果和期望。

參考資料: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 (Thanks for the Feedback: The Science and Art of Receiving Feedback Well) - Douglas Stone, Sheila H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