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平衡」 (rebalance) 是什麼?
建立投資組合後,舉例來說,100 萬元,20% 投入股票,80% 投入債券。因此,股票投入 20 萬元,債券投入 80 萬元。
一年後,股票及債券的價值改變,舉例來說,股票漲到 40 萬元,債券漲到 90 萬元,使得股票的佔比變為 4040+90=31%,債券的佔比變為 9040+90=69%。
「再平衡」是指,調整股票及債券的比重,使之回到原本的規劃。例如資產的新價值為 130 萬元,股票規劃佔比 20%,為 130∗20%=26 萬元,因此賣出 40−26=14 萬元的股票;而債劵規劃佔比為 80%,為 130∗80%=104 萬元,因此買入 104−90=14 萬元的債券。
「再平衡」的意義
規劃投資組合時,是基於不同種類的投資標的的風險與報酬的特性,做出對於風險與報酬的選擇。
「再平衡」能夠讓投資組合維持在原本設定的風險與報酬的目標。
再平衡的效果
但實際上,隨著資產價值的不同變化,進行「再平衡」不見得總是比「買進並持有」(buy and hold),能夠得到更好的績效結果。
以下圖為例,假設債券報酬率不變,當股票連續上漲,再平衡會稀釋掉股票上漲的效益 (case 1);當股票連續下跌,再平衡會強化股票下跌的損失 (case 4)。
不過當股票先漲再跌,再平衡能夠淡化股票下跌的損失 (case 2);當股票先跌再漲,再平衡則會強化股票上漲的效益 (case 3)。
「再平衡」的績效回測
下圖是以投資組合 20% 年金、25% 全球投資等級債券美國除外 ETF (BNDX)、25% 美國投資等級債券 ETF (BNDX)、7.5% 全球股市美國除外 ETF (VXUS)、7.5% 美國股市 ETF (VTI)、5% 台灣股市 ETF (0050.TW),比較 2008 年到 2018 年,進行再平衡與否的績效差異。
以此例而言,若採取「買進並持有」策略,11 年的總報酬率是 49.5%,IRR 是 3.7%;若每年進行「再平衡」,11 年的總報酬率是 55.1%,IRR 是 4.1%。
總結來說,除非投資組合內波動性較大的標的連續下跌,否則「再平衡」還是比較穩健的策略。
延伸閱讀
應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進行「投資組合最佳化」
建構最佳化投資組合及績效回測 (200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