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溝通模式,往往由慣性所驅動,導致有效性不佳。 如果能夠提升自我覺察,則有機會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慣性溝通模式,並且在情境中,設法擺脫慣性,選擇有效的溝通模式。 >>> 常見不理想的溝通模式 情境由三個面向組成:自己、他人、事情。 在壓力下,人們有四種不理想的慣性溝通模式: 1. 討好型 偏重「他人」與「事情」,忽略「自己」。 盲點: 把問題歸咎在自己,認為只要「自己再多努力」,就可以解決問題。 調整的方向: (i) 學會「要求別人」,讓別人承擔屬於他們的責任;(ii) 多「表達自己的需求」;(iii) 有話直說;(iv) 學習說「不」,避免扛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2. 指責型 偏重「自己」與「事情」,忽略「他人」。 盲點: 把問題歸咎在他人,認為只要「給別人壓力」,就可以解決問題。 調整的方向: (i) 檢討別人之前先「反省自己」; (ii) 學習「傾聽別人」以了解事情真相、以及別人做不到要求的原因; (iii) 學會容納不同意見; (iv) 尊重和自己個性迥異之人 3. 超理智型 偏重「事情」,忽略「自己」與「別人」。 盲點: 忽略感性層面,認為只要「把道理講清楚」就能說服別人、解決問題。 調整的方向: (i) 提升對情緒的敏感度,理解他人情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用較貼近人心的方式影響他人 (ii) 適時跳脫規則和框架、發揮創意,解決問題 4. 打岔型 忽略「自己」、「他人」與「事情」。 盲點: 認為只要逃避,問題就會自己消失。 調整的方向: (i) 相信自己必須、且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ii) 從設定小目標開始,逐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理想的溝通模式 理想的溝通模式在於同時兼顧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兼顧感性和理性,讓事情能夠妥善被處理。 調整的過程,並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慣性模式,而是從覺察自己、接納自己為起點,進而發現新的可能性和新的選擇。 參考資料: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陳茂雄 via 天下雜誌出版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天下雜誌 #陳茂雄 #自我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