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無邊想」(the perception of boundless space) 能夠引導我們, 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並轉化我們和世界互動的方式。 通常我們不會留意到「空間」 (space), 舉例來說, 當你看著一個人時, 你的注意力會放在對方的五官或表情上, 並不會留意到你與對方之間存在的空間。 然而根據現代物理學, 空間裡絕大部分實際上是空無一物。 在物體內, 絕大部分是虛空。 舉例來說,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 電子沒有體積, 而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的千億分之一。 如果原子和地球一樣大, 這個球體絕大部分是空的, 只有像足球場大小的原子核位於其中。 人類透過感官來認知世界: 視覺:接收光子、 聽覺:感受空氣壓力的變化、 嗅覺、味覺:感測化學分子、 觸覺:感測壓力 。 這些感官讓我們感知物體的存在, 但它們並不直接揭示物體的本質。 我們所觸碰、觀看、聆聽的一切, 大多數都是由虛空所構成, 而我們的感知方式, 讓我們誤以為這些物體是「實在的」。 然而, 如果我們調整對世界的認知, 開始留意「空間」的存在, 會發現世界並非如我們習以為常的樣貌, 而更能夠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 這樣的認知, 不只是哲學上的思辨, 而能夠帶來實際的生活應用。 關於如何面對「衝突」: 當有人對你發怒時, 你的本能可能是立刻對抗或防衛。 但如果你能夠意識到自己和對方之間的「空間」, 並讓這個空間自然擴展, 你的心就不會緊縮, 不會自動進入憤怒模式並反擊, 而能夠保持開放。 這並不意味著讓對方為所欲為, 而是選擇既不迎戰、也不逃避, 而是單純地停留在那裡, 保持開放, 讓衝突失去加劇的條件。 關於如何面對「煩惱」: 當你的內心升起煩惱時, 你的本能可能是試圖壓抑或與之對抗, 但如果你選擇創造出「空間」 (making space), 並與這個空間融合, 煩惱將失去立足之地, 最終在這片空間中自然消散。 關於如何面對「疼痛」 (pain): 在疼痛周圍創造出一個「空間」, 可以幫助我們從「疼痛」轉變爲純粹的「覺受」 (sensation)。 不舒適的覺受仍然存在, 但你對疼痛的心理認知卻已經消失, 這使得疼痛中最令人困擾的部分大幅減弱。 「空」不只是概念上的理解, 而是一種可被體驗的狀態。 當我們開始注意「空間」的存在, 無論是在身體感受還是心理情境中, 都能發現新的自由。 這種自由, 來自於我們不再執著於眼前的現象, 而是學會在每個當下, 讓「空間」自然展開, 讓身心放鬆, 進而轉化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參考資料: 四無量心與空禪修指引 - 無著比丘